了解了外在,行动就会雷厉风行。其背后,因为内心决策机制有效才会行动果断,而决策过程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在有些问题关键尚不明确,决策就没那么容易了。外在和自身的要求一起塑造了内心,时间塑造着内心的惯性,当外在和自身没有施加进一步的压力,内心也就借由惯性行动着,此时的内心或可谓本心。
工作上,领导下达诸多的任务,但是,任务本身的轻重缓急、临时调整,内心又要一番决策,外部的硬性要求和许下的承诺成为置顶的任务,其他的缓图。而这一切过程,唯心而已(非指形而上学)。
生活中,愈发感觉越活越唯心,或者说一切决策都由内心决断,或辅以一定的讨论。不比年轻时,父母、老师、领导说的就是对的,照做即可,没有压力,不用负责。而如今,提出一项要求,要提供解决方案,还要把方案解释清楚,然后承担最终的结果。
人是不是必然活得越来越唯心?格物致知而不惑,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后半段在进行一种修行,或者借用玄幻惯用的术语:炼心。具体而言,就是如科学体系一般,清晰一个个知识点,联系构筑有用的决策机制,转化为应用。
平时,我们靠着内心的惯性行动,不会动辄还要决策一番。昨天带娃去游泳,我站在岸边看着他,忽地耳边响起一个女人的呼救声,继而看到一个女孩在水中挣扎,当即把手机放地上,一下子跳入水中,把那女孩从水中捞出来递了上去。这时我才意识到在短裤口袋里还有个车钥匙,掏出来放到了拖鞋里。及上了岸,自然是落汤鸡了——看来得回家换衣服了。
但是娃还在游泳,过来的路上,我跟他说在开始的时候不要绑浮板,游一会儿累了再绑上自己玩,眼见他也手持浮板游了一会儿,犹豫再三,走之前给他绑上了浮板交托给邻居朋友就先回去了。
走向停车场的时候,我感觉有些异样,刚才的事情是不是少了个流程未办理?虽然我不在意,但是按照习惯不是应该有道谢这个环节吗?或许那妈妈着急女儿去了,或许说了我没听清。这是不是下水救人?是,但感觉仅仅是举手之劳,微不足道。恍惚中就像是做了一个梦,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我的内心,听到呼救下水然后身上衣服就湿了,再也没有然后了。
身体借由内心的惯性而行动,炼心变得很重要呢!不过,经验也昭示,与人交流是个进益的决策过程,要不然怎么都要开会呢!一人计短,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