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写了一篇文章谈到博客的最高境界:写博客,得永生。我也来谈谈这个“大话题”。
我时常想,假如人性永恒,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独一无二(Unique)的样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如同在人的这个平台上设定了不同初始条件和持续作用下产生的独有生命轨迹。这些条件和作用包括性别、相貌、体格、家庭、水土、教育、婚姻、事业、心理等等,而生命轨迹是这些因素不断迭代的高阶函数。简言之,每个人就是在“人类程序”在不同输入条件下的运行的进程。
生活的记录
人们时常感叹时光如梭,一些事如同“昨天”一样。然而,在“昨天”与今天之间的日子里,我们是不是忘却了许多呢?随着可活的日子越来越少,经历过的许许多多总是如历史解读般被当时的心绪思想所扭曲,更多细节则尽皆忘却。更何况,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老年痴呆等病患的侵扰,到时我们还能记下多少呢!
可怕吗?生活了几十年,或许到了最后可以记住的也就数十件,绝大部分经历则被大脑丢到了记忆的角落,或许永远都无法唤醒。所以,记录当下的点点滴滴,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自己——让活过的日子随时历历在目:每一篇日志就如同自己的时光切片,这许许多多的切片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自己。读它就回到了过去,感受曾经的自己。甚至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人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就像从来没活过一样。
旧时,唯有帝王将相、各领域大拿得以立传传世。寻常百姓,数千年来不过就是“百姓”、“庶民”、“黎民”、“黔首”、“布衣”、“白丁”等等。而在这些名词之下,何来个人?
记录自己的生活,留下活过的证据。
记录的载体
文字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数千年来,我们都是通过文字和遗物来了解过往的一切。遗物也会说话,但是表达有限,只是考古专家的专属。文字的载体都有哪些呢?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石碑、纸张,以及现在的数字存储介质(硬盘、黑胶唱片、CD等)。甲骨、竹简就算了,金器铭文、石刻字数太有限了,况且这招普通人没法弄,就剩下纸张了!所以到处都是藏书!
计算机时代到来了,这才有了数字存储介质的选择。然而,相比纸张,这许多的介质都不太长寿,最多也就100年吧!不长寿就意味着需要人来维护,如果连人都没有,那就只能刻在石头上了(详见《三体3》)!
当然,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个人著述!以后是否会有阿钧曾设想的“在线坟墓”呢!这个应该比物理坟墓要环保吧!一个人都没了,那么他的博客还会存在吗?理性地讲,不太可能,也没意义。人死盖棺定论,遗物整理整理归档便是,不需要现在这般展示了。
遗物的保存
人快没有了,博客也就得归档了,可以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纸张的保存还是最直接,不需要阅读器)。大部分可以自己做,只是这遗物该由谁保存维护呢?后人!后人更多地意味着子孙!所以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是如此,无后即意味着断了传承!这是很恐怖的事情,谁人不死,死即意味着归入虚无,就像没有活过一样。
但是这些都已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留下自己的遗物,其他的交予命运吧!
除了交予后人,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交予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样本,这诸多的样本,终究会被社会标准进行过筛,谋求如何在此筛选中得以幸存呢?这其中的关键大概就是:你得是个人物!
成为一个人物就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只是并不意味着他人对你的个人生活感兴趣,例如你可能从来没有关心过爱因斯坦的真实生活。虽然成为一个人物并不必然奏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机会较多。
网络的痕迹
成为大人物一途姑且不提。剩下的选择是,我们的生活记录要在有生之年就传播出去,这就是博客的价值!或许七十亿人只有七十个人会有兴趣,那么在网络上让这七十人找到自己成为可能。有一种说法是,你发布到了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就被保存下来了,无法删除。然而,个人体验却不是这样,我早年发布过的一首诗如今怎么都找不到了,因此我对此说法并不置信。
另外一个可能则是,一旦存储技术达到了瓶颈,而数据却越来越大,对数据的清洗将成为必然。那么到时我们早已故去,留下的痕迹会不会在此清洗中保存下来,对此我并不感到乐观。
博客的价值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私人笔记本就已足够。为什么还要用博客呢?博客的价值就在于传播和交流。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参与到网络和社会中去,现时地影响他人,甚至可以彼此融入。播撒出去,扩展开,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更多生存的机会。
归根结底,还是博主自己,愿意持续记录和分享一个人类样本的生命进程。而博客的终极归档,不过是外在的介质。人类不得永生,何论你我?接受你我的最终湮灭,从现在做起。
接受湮灭的现实,我觉得施主心有佛性。
佛家不是讲轮回嘛,我这么悲观,佛不收我的。
好一个湮灭!果然和我的关于是一个思路,不过还是你深刻。
我是尽力写了,很高兴能得到你的认可。
我还是觉得数字坟场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直接从现实墓园延伸到网上,人们观念变了,这个东西很自然就出来了!
你们都太厉害了,都是谈论不朽之类的话题了……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还是洗洗睡了吧!你要不要也来一发?
圣诞快乐
亲
提前祝您
元旦快乐啊
也祝你双DAN快乐!
骚年 踏踏实实码字吧 坐等看你儿子/姑娘照片
日,你也太能跑题了!
也只有原创博文,才值得我细心读完。“一个博客,一个人类个体的样本。”博主对博客的解读比较深刻,记录、载体、保存、价值。有价值才会流传。个人博客重视个人价值的交流,通过互动等得到升华。
努力写好内容,坦诚交流。如果最终实在价值有限不得保留,至少自己努力活过。
数量容量的问题,应该很好解决的。想一下五六年前,那时候有个200G的移动硬盘就算是比较高调了,网络云盘5G已经是奢侈了,如今这些都是浮云。网络速度问题,也不成问题。将来肯定是轻轻松松100M/s。
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电子遗产——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越来越迫切了。对于将来的历史学者来讲,如何发掘和利用私人数据,比如电子邮件、匿名发言等是个难题。
现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好时候,也意味着还没有到稳定期(瓶颈期),到时不能到处都是数据中心,对历史数据的处理是必然的。就像你提到的邮件,Gmail推出了一项服务,就是将自己一旦没了,邮箱可以由赋予权限的亲友接管。这就是延承了!但是销毁数据、关闭邮箱是最可能发生的吧!单位邮箱随便看,私人邮箱被看是对死者的不敬,如果没有授权的话。
管好自己身边事就好了,身后事谁还管得了?我们又不是伟人,伟人还可以有专人负责记录和传播伟人的言行,普通人嘛,平平安安一世就好了,不朽?也是小说里的仙侠才可以了。
多想想,尽人事嘛!伟人的记录也不见得多,你看那史记本纪世家的,简单的很!记录得像小说一样才到位啊!